2007年8月11日星期六

给孩子“自立”的机会

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,应该让他自己做;凡儿童能够自己想到的,应该让他自己去想。一句话,给孩子创造自立的机会。

其实,婴儿1岁半至2岁时,自立的倾向表现得很明显。例如,在喂饭时,他常把汤匙抢在手中,自己试着使用;走路时不喜欢别人拉着走,下楼梯时也会拒绝大人的帮助;以后逐渐会自己试着穿衣、穿鞋;有时他做不好这些动作,当大人要帮他时,他立即会推开大人的手。这就是孩子最初的自立性的体现,说明孩子有自己去完成某些事情的愿望。孩子长到4至5岁,不但行动灵活了,自立性也明显增强,大多都按自己的主张行动。

家长对孩子的自立性表现,应该给予保护和支持,使其得到早期开发,这有利于将来儿童的智力、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。但是,有许多家长对孩子自主性的最初表现缺乏正确的认识,以为孩子的这种表现是“淘气”、“任性”,有意耽误大人的时间。这样自然挫伤和压抑了孩子自主性的发展,是非常错误的。

如果家长对孩子一味包办代替,其结果会使孩子什么都不会干,进而形成依赖性。从智力方面讲,自主性差的人遇事依赖别人,拿不定主意,犹豫不决,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及创造能力。由于懒惰,他们不愿自己动手做事,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了限制。在性格上,他们又表现为意志软弱,胆小怕事,缺乏独立克服困难和吃苦耐劳的能力。上学后,他们也会缺少竞争意识和刻苦钻研、努力进取的精神。

身为父母,在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时,父母不给予帮助,这是父母不尽职。然而,当孩子有独立完成这件事的能力时,父母就应要求孩子独立完成这件事。作为一个人,他没有摔倒了能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,他怎样去生存?如果一个人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就会活得很糟,那他以后怎样去竞争?

所以,对于家长来说,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。

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,家长可以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去用心。例如,刚学走路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,趴在地上不起来,别人把他抱起来,他哭着爬到原处,嘴里喊着“妈妈抱、妈妈抱。” 这时,家长最好用亲切的声音鼓励孩子:“你已经长大了,会自己爬起来。” 孩子会乖乖地自己爬起来,他没有理由再哭闹不止。

一些孩子慢吞吞穿衣服,家长急急忙忙给穿上,一些四五岁的孩子吃饭不好好吃,家长在孩子玩的时候就乘机喂他一口,并且还需要好言相劝,他才张开金口。。。这些都是不应该的。

当然,有很多事情是不能让小孩子自己去做的,也不应该让他们去做;如果小孩子自己动手就会让他们陷入险境,就更不应该让他们干了。除了这些情况,小孩子都应该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去办。

2007年8月8日星期三

写给家长

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“好”孩子,但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呢?或者说,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呢?对此,不同的家长肯定会有不同的认识。

好孩子,应该是聪明好学的孩子,他们乐学好问,机灵可爱,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,有强烈的求知欲,并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,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聪明才智,这样的孩子,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,是各行各业的预备人才,是父母的希望。

好孩子,应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品质,不仅有非凡的智力,也有可贵的品德。他们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,富有爱心和责任心,很好地继承了传统美德,心地纯正,尊重师长,孝敬父母,乐于助人,并且能够分清是非。

好孩子,应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。好孩子不仅身体好,心理素质高,而且能应付一个孩子所能应付的一切危险和困难,胜不骄、败不馁,礼貌待人,踏实做事,正确处理与家庭、老师、同学的关系,快乐地面对生活。

好孩子,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,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。那些只有小聪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,仅仅学习好的孩子也不是好孩子,仅仅身体棒的孩子更不是好孩子,这就为家长培养自己的孩子提出了严格的要求。原来,教出一个好孩子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。

家庭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,有其特殊的规律,而且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决定了孩子的未来。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,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,因为孩子在进入校门的时候,身上已深深打上了家庭教育的烙印。同时,在孩子进入学校以后,家庭的配合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。这也就是许多有识之士和家长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原因。

家长既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就得具备“老师”的资格。为了教出一个好孩子,必须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,学会与孩子沟通与交流的技巧,懂得怎样把孩子的特长发挥出来,知道怎样调动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。

有的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,认为教育纯属教育部门的事,自己所要做的,仅是抚养孩子,为孩子提供吃、喝、玩、乐得条件而已。这种想法是与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格格不入的。

当然,多数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已够深刻的了,也愿意担当教育孩子的神圣使命。但是,他们找不到正确的教育方法,不知怎样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好孩子,甚至,有的家长对家教知识竟然还是一片空白,茫然不知所措。对于这类家长,早日进行家教知识培训已经刻不容缓。